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推荐古诗: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落花、
夜雨寄北、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一代才人孰绣丝)、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腐儒碌碌叹无奇)、
辽西作(燕郊芳岁晚)、
采桑子(中庭雨过春将尽)、
感讽五首(石根秋水明)
推荐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爱素好古 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搬唇递舌 挑拔是非。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必恭必敬 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 秉笔直书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 薄命佳人 薄命:福薄命苦。福薄命苦的美女。
- 不乏先例 有不少从前的事可以作为例子。
- 不悱不发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