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年间,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反叛,剑南(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之,丧失士卒有六万人之多。宰相杨国忠隐瞒战败之事,仍然给他记上战功。当时,招募士兵攻打南诏,但人们都不愿应募,杨国忠就派御史到各道去抓人,抓到后就给他们带上枷送到军中,被抓的人心中积满愁怨,所到之处哭声遍野。到了天宝十三年,剑南留后李毖率兵七万前去攻打南诏。南诏人诱敌深入,然后高垒不战,李宓久攻不下,军粮皆尽,士兵因得瘟疫和饥饿死者达十分之七八,无奈李毖才率军返回。南诏人引兵追击,李宓被擒获,这样全军覆没。杨国忠隐瞒其败迹,声称取胜,传来捷报,然后发更多的兵征讨南诏,这是《资治通鉴》 中的记载。《旧唐书》 中说:“李毖率军在西洱河攻击南诏人,在粮尽军回时,马足失于桥上,被南诏首领阎罗凤擒获。”《 新唐书》 中也说:”李宓战死于西洱河。”我需要指出的是,其事并非如此.在唐诗人高适的文集中有一篇《 李宓南征蛮诗》 ,序中说:“天宝十一年,皇帝下诏讨伐南诏,宰相杨国忠主办此事,就上奏皇帝说前云南太守李宓渡海绕道交趾(今越南河内)攻击南诏,来往数万里。十二年四月,李宓回到长安。人们也因此而知道朝廷所使之人很有才干,而李宓也能够效忠朝廷,我作为李宓的旧友,因而写下了这首诗。”他的诗这样写的:“肃穆店堂上,深沉节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菊道忽已远,县军垂欲穷。野食掘田鼠,哺餐兼臾筐。收兵列亭侯,拓地弥西东。沪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他是这称赞李宓的,虽然作为诗人,他的话不一定全可信。但作为当时人所作的诗,这件事他是不会说谎的。那么,李宓大概还回到了长安,并没有战败而死,其年代也不是天宝十三年。品味高适诗中所说的掘鼠餐憧的话,那么我们知道当时军粮已尽,形势危急,很明显李宓率军并非战胜而归。
推荐古诗:
除夜作、
渡桑乾、
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
无题(八岁偷照镜)、
寻天台山、
秋夕贫居述怀、
送元二使安西、
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洞仙歌(冰肌玉骨)、
浣溪沙
推荐诗句: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暗箭明枪 比喻各种公开的攻击和暗地里的中伤。
- 百无禁忌 百:所有的,不论什么;禁忌:忌讳。什么都不忌讳。
- 百无聊赖 聊赖:依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屏气敛息 指因心情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暂止住了呼吸。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痴不聋 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 不伏烧埋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