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读解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三节读解

第三节读解

查看第三节全诗

  怎样行善?怎样以身作则?孟子接着在本章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案。孟子要求统治者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为人民百姓制定恒产,这就是一种最佳行为方式。孟子曾对齐宣王谈过这个问题(见《梁惠王上》第七章),孟子认为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是巩固社会秩序的一个必要条件。他这是从安定社会秩序出发,为私有财产制度的建立而作的辩护。因为,自从夏启王天下以来,天下成为一个人的私有,私有制便从此蔓延和生存下来,而且愈演愈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一种社会制度。孔子之所以失意,就在于他本人和他推崇的圣、贤、善人,都是不大赞成私有制的,尤其是不赞成绝对私有。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私有,土地私有大发展、大混乱的时期,如果说在西周还是周天子一个人的天下,那么到了战国时期,天下就成了诸侯们的天下,大夫们的天下。人人都想拥有自己的私有的恒产,以便能使自己个人的生活有保障。孟子在这个时候提出的“恒产论”,是一种审时度势的进步思想,它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较大作用。因为人们拥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后,首先希望的就是社会秩序不要混乱,自己也不出去胡作非为,就能使自己的私有财产得到保障。

  在使上上下下都满足了物质需要,都有了物质基础后,孟子还提出兴办学校,进行教育的方针。这个‘学’是三代共同都有的,都是教育人民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上层所懂得,小民百姓则能亲和于下层。如果有贤明的君王兴起,必然会来学取这个法,因为这是为王者所效法的。总结孟子所提倡的仁政,一是养,以井田制养民,二是学,以学校教民。人民得养得教,社会秩序也就有了保障,统治者的地位也就有了保障。

  从孟子这段话中,我们仍可以看出,他虽然提倡私有财产、私有土地的私有制,但他仍未放弃平均思想,其“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的说法,亦是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思想的延续。

推荐古诗: 题兴化寺园亭题义公禅房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夷门歌宿金沙江(往年曾向嘉陵宿)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采桑子(人生易老天难老)七律(九嶷山上白云飞)七律(饮茶粤海未能忘)希望(我从山中来)

推荐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笔饱墨酣  笔力饱满,用墨充足。形容诗文酣畅浑厚。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把酒持螯  手持蟹螯饮酒。古人视为人生一大乐事。
  • 繁文末节  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
  • 泛萍浮梗  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 放纵驰荡  放纵:无拘束。驰:乱跑。荡:游荡。没有管束地乱跑乱逛。形容不求进步,到处游荡。
  • 安乐窝  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 本支百世  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
  • 繁荣昌盛  繁荣:兴旺发达;昌盛:兴旺。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