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警戒,严为防备,这是防止遭敌袭击的一般要求,所谓“以戒为固,以怠为败”。秦军在崤山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加强警戒和防范。
秦穆公凭着日渐强盛的国力,企图争霸中源,但其东出道路却被晋国所扼而难以东进。周襄王二十四年(前 628 年)四月和十二月,郑文公和晋文公相继病逝,秦穆公得知消息,决定乘机出兵越晋境偷袭郑国。主政大夫霆叔认为,师出无名,“劳师以袭远,不易成功。我军越千里以袭人,郑必知之。我军劳而力竭,而攻敌之有备,实无成功之望。”但秦穆公一心想称霸中原,一意孤行。任命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军伐郑。晋襄公为维护晋国的霸业,决定乘机打击秦国。因秦军往返必经过晋国的崤山,此山峻壁绝涧,唯东、西二崤间有一蜿蜒小道。晋国确定先不惊动秦军以骄其志,待其疲惫回师时,将其歼灭于靖山险隘地区。
十二月,秦军出雍都(今陕西凤翔南),穿越崤山隘道,偷越晋国南境,于次年二月抵达距秦约千里的滑国(今河南偃师),与郑国商人弦高相遇。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便冒充郑国使臣,假借郑君之命,犒劳秦师,同时派人连夜赶回郑国报告。孟明视上当受骗,以为郑国已有防备,原打算突袭郑国的计划己难以实现,于是乘便夜袭滑国,掠夺大量财富和女子西归。
晋国侦知秦师返归,即命先轸为大将,率军秘密赶至的山,并联络。当地羌戎,埋伏于隘道两侧。为激励士气,晋襄公戴孝亲自前往督军。秦军因东出途中未遇晋军任何阻击而傲馒松懈,孟明视等不作任何警戒和防范,率军径入崤山。因长途跋涉,车辆重载,部队行动迟缓,加上道路崎岖狭窄,行军十分困难。四月十三日,晋军见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域,突然发起猛攻,秦军首尾不能相救,被截为数段。晋军大获全胜,全歼秦军,俘虏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等三将。
此战秦军的失利,关键在于进入晋国重地时,”放松了警惕,没有采取任何防敌措施,终于落入晋军圈套,导致全军覆没。
推荐古诗: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忆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闺怨、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满江红·怒发冲冠、
和段季承左臧惠四绝句(个个诗家各筑坛)、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
推荐诗句: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川归海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搏牛之虻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可告人 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 不赞一词 一句话也不说。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