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警戒,严为防备,这是防止遭敌袭击的一般要求,所谓“以戒为固,以怠为败”。秦军在崤山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加强警戒和防范。
秦穆公凭着日渐强盛的国力,企图争霸中源,但其东出道路却被晋国所扼而难以东进。周襄王二十四年(前 628 年)四月和十二月,郑文公和晋文公相继病逝,秦穆公得知消息,决定乘机出兵越晋境偷袭郑国。主政大夫霆叔认为,师出无名,“劳师以袭远,不易成功。我军越千里以袭人,郑必知之。我军劳而力竭,而攻敌之有备,实无成功之望。”但秦穆公一心想称霸中原,一意孤行。任命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军伐郑。晋襄公为维护晋国的霸业,决定乘机打击秦国。因秦军往返必经过晋国的崤山,此山峻壁绝涧,唯东、西二崤间有一蜿蜒小道。晋国确定先不惊动秦军以骄其志,待其疲惫回师时,将其歼灭于靖山险隘地区。
十二月,秦军出雍都(今陕西凤翔南),穿越崤山隘道,偷越晋国南境,于次年二月抵达距秦约千里的滑国(今河南偃师),与郑国商人弦高相遇。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便冒充郑国使臣,假借郑君之命,犒劳秦师,同时派人连夜赶回郑国报告。孟明视上当受骗,以为郑国已有防备,原打算突袭郑国的计划己难以实现,于是乘便夜袭滑国,掠夺大量财富和女子西归。
晋国侦知秦师返归,即命先轸为大将,率军秘密赶至的山,并联络。当地羌戎,埋伏于隘道两侧。为激励士气,晋襄公戴孝亲自前往督军。秦军因东出途中未遇晋军任何阻击而傲馒松懈,孟明视等不作任何警戒和防范,率军径入崤山。因长途跋涉,车辆重载,部队行动迟缓,加上道路崎岖狭窄,行军十分困难。四月十三日,晋军见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域,突然发起猛攻,秦军首尾不能相救,被截为数段。晋军大获全胜,全歼秦军,俘虏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等三将。
此战秦军的失利,关键在于进入晋国重地时,”放松了警惕,没有采取任何防敌措施,终于落入晋军圈套,导致全军覆没。
推荐古诗: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采莲曲、
隔浦莲、
杨柳枝(一树衰残委泥土)、
月夜、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
倦夜、
赠刘司户蕡、
晚泊浔阳望庐山、
长信秋词五首(真成薄命久寻思)
推荐诗句: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甘雌伏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可教训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 不知丁董 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