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代大臣,唐初著名诗人。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在扬州发动叛乱,弑杀隋炀帝,上官仪父亲江都宫副监上官弘被宇文化及党羽陈稜所杀。上官仪年幼,藏匿幸免。
上官仪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上官仪被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杨仁恭看重,举荐赴京师长安参加科考。上官仪以“对求贤策”、“对用刑宽猛策”二策中进士,诏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贞观二十年(646年),玄奘法师向太宗进新译《经论》、新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并请求皇帝给《经论》撰序言,唐太宗自制《大唐三藏圣教序》成,在庆福殿召集群僚,赐玄奘法师座,命上官仪宣读《《大唐三藏圣教序》。
唐高宗即位后,上官仪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显庆四年(公元660年)被任命为都讲令侍讲,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上官仪刚直肯谏,主张废皇后武则天。武则天专权后,其宠臣许敬宗秉其意,本奏上官仪与已废太子李忠谋反,武则天以此为由,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处死,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以国礼改葬。上官仪的诗作很多,其词绮丽婉媚,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时称“上官体”。他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格律诗、联句的形成,很有影响。
推荐古诗: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晚春、
锦瑟、
牡丹、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出塞、
送柴侍御、
黄花川
推荐诗句: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暗箭明枪 比喻各种公开的攻击和暗地里的中伤。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闻不如一见 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公办理 秉:掌握,主持。公:公法。根据公道办事。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堪入目 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 不可多得 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