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国才四十天,就五次督行九种惠民的政教。第一叫作老老。第二叫作慈幼,第三叫作恤弧,第四叫作养疾,第五叫作合独,第六叫作问病,第七叫作通穷,第八叫赈困,第九叫作接绝。 所谓老老,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老”的官,规定年在七十以上的老人,一子免除征役,每年三个月有官家所送的馈肉;八十以上的,二子免除征役,每月有馈肉;九十以上的,全家免役,每天有酒、肉的供应。这些人死了,君主供给棺停。还要劝勉他们的子弟:细做饮食,询问老人要求,了解老人的嗜好。这些就叫作“老老”。 所谓慈幼,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幼”的官,凡士民有幼弱子女,无力供养成为拖累的,规定养三个幼儿即可免除“妇征”,养四个全家免除“妇征”。养五个还配备保姆。官家发给两人份额的粮食。直到幼儿能生活自理为止。这就叫作“慈幼”。 所谓恤孤。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孤”的官,规定士民死后。子女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己生活的,就归同乡、熟人或故旧抚养。代养一个孤儿的,一子免除征役;代养两个,两子免除;三个,全家免除。“掌孤”的官要经常了解情况,一定要了解孤儿的饮食饥寒和身体瘦弱情况而进行救助。这就叫作“恤孤”。 所谓养疾,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养疾”的官,聋、盲、喑、哑、瘸腿、半身不遂、两手相拱而不能伸开的人们,不能生活自理的,官家就养在“疾馆”而供给饮食。直到身死为止。这就叫作“养疾。” 所谓合独,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媒”的官,丈夫没有妻室叫作鳏,妇人没有丈夫叫作寡,取鳏寡而加以配合。予田宅而使之安家,三年后给国家提供职役。这就叫作合独。 所谓问病,就是在城市、国都要设有“掌病”的官,士民有病的,“掌病”以君主旨意慰问:九十岁以上的,每天一问;八十以上的,两天一问;七十以上,三天一问;一般病人,五天一问。病重者,向上报告,君主亲身慰问。“掌病”的官要巡行国内,以慰问病人为专职。这就叫作“问病”。 所谓通穷,就是在城市、国都要设有“通穷”的官,若有贫穷夫妇没有居处。贫穷宾客没有粮食,其所在乡里及时报告的,给予赏赐;不报告的,给予惩罚。这就叫作“通穷”。
推荐古诗:
野老、
发潭州、
登乐游原、
谒山、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陇西行、
渭川田家、
戏题磐石、
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
颐和园词(汉家七叶钟阳九)
推荐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黯然神伤 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拔丁抽楔 拔出钉子,抽掉楔子。比喻解除困难。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病民蛊国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 拨乱反正 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绝于耳 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足与谋 与: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