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篇紧紧围绕这一方面,塑造了萧何这一历史人物,描述了他的卓越功勋。
萧何眼光远大,深谋远虑。作为刘邦的助手,他不仅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而且很多地方都能从宏观的战略着眼,为建立政权打下坚实的基础。司马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将领们忙于争分金帛财物,而萧何却首先收取秦王朝文献档案,将其珍藏,刘邦由此详尽地掌握了全国地理、户籍等方面的情况,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在楚汉相争期间,萧何虽然没有像韩信、曹参等人那样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民众,建设后方根据地,不断地将粮草、兵员补充前线,使刘邦多次转危为安。在论功行赏、评定位次的过程中,司马迁借助刘邦和关内侯鄂君的话,充分肯定了萧何的功绩。但司马迁对萧何的描写是多侧面的,文中在写萧何实绩的同时,又刻画了他的自私。萧何很会识别人才,曾极力保荐过韩信;但后来萧何为了保全个人,又与吕后定计杀害了韩信。“萧何追韩信”的历史佳话使萧何堪称识才惜才的典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史实又使萧何成为反复无常的败事典型。司马迁笔下的萧何就是这样立体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另外,对刘邦和萧何之间微妙的君臣关系,司马迁也做了较充分的描写。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卓著,但又时刻提防萧何反叛。汉三年、十一年、十二年,鲍生、召平以及那个不知名的说客,先后为萧何敲了警钟,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萧何为了保全自己,采纳了鲍生等人的建议,博得了刘邦的欢心;但因为民请命,又遭牢狱之灾;最后“素恭谨”的萧何又得到了刘邦的赦免。司马迁这些一波三折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萧何的性格特点。
推荐古诗:
谢新恩(樱花落尽春将困)、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秋夜曲、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
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醉翁操(琅然,清圆)、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推荐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白发千丈 形容头发既白且长,表示人因愁思过重而容颜衰老。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悖入悖出 悖:违背、胡乱。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 笔大如椽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