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古风(大雅久不作)赏析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古风(大雅久不作) 赏析

古风(大雅久不作)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1]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2]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风(大雅久不作)译文及注释

 太史公读有关列侯分封的档案资料,读到便侯时,说道:真是事出有因啊!长沙王被封为诸侯王,著录在法令的第一篇,他的忠诚受到称赞。当初高祖平定天下,功臣之中不是皇室同姓宗亲而分疆...查看全部

古风(大雅久不作)身世

方维仪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方大镇,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姐姐孟式、弟弟孔馏,都博学有文才。方维仪生长在这样—个文化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里,自幼耳漏目染,诗文书画多有涉猎,加上她本人的天资与学力,后来便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查看全部

古风(大雅久不作)学识

由于方维仪学识高深又和蔼可亲,因而深受人们敬重。同辈兄弟姊妹及侄辈们都对她心悦诚服,以师礼相待。清芬阁简直成了一所学堂,方维仪便俨然成为清芬阁的女师。她的弟媳吴令仪受学于消芬阁,书法诗文都大有长进。...查看全部

古风(大雅久不作)时代气质

方维仪一生执着追求文学、艺术,70余岁高龄时,仍坚持提笔写字作画。她的书法深得卫夫人笔风,绘画则最擅长白描。清人冯金伯《国朝画识》中,把维仪的白描大士列为妙品,认为“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维仪在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她不愧为女界“名士”。...查看全部

古风(大雅久不作)文学成就

维仪精心考究文史,收古今名媛诗作,编成《宫闺诗史》一书。她的诗文《清芬阁集》,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也颇精辟。方维仪的诗歌,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大都音调高烟,风格质直,抒情真挚。有些诗还能针砭时弊,关心国事,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中收有她的《死别离》、《出塞》和《旅秋闻寇》三首诗。其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许多人争相收藏。...查看全部

推荐古诗: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念昔游三首(李白题诗水西寺)(七言绝句)题木兰庙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洞仙歌(江南腊尽)出嘉峪关感赋(严关百尺界天西)五律(外侮需人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推荐诗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推荐游戏: 【焉能作堂上燕】的下一句是什么【愿斩单于首】的下一句是什么【喷壁洒素雪】的下一句是什么【言亦不可尽】的下一句是什么【食饱窗间新睡后】的下一句是什么【脚轻林下独行时】的上一句是什么【辨材须待七年期】的上一句是什么【非义不可干】的上一句是什么【房廊相对空】的上一句是什么【柳宿光中添两星】的上一句是什么

热门作文成语素材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山盖世  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 百川归海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 百舌之声  比喻唠叨、多嘴。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本小利微  微:薄。本钱小,利润薄。指买卖很小,得利不多。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并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 博物洽闻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