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维仪的身世是凄苦的。她结婚时,姚孙栗已经患病六年。在丈夫病中,她亲自“扶起居,倍汤药,挥蚊蝇,据痰唾,左右周旋”,头不安枕。丈夫不幸早逝;生下一个遗腹女,才抚养了九个月便天折了。她在《末亡人微生述》中磋叹说:“万物有托,余独无依,哀郁交集,涕泗沾帷;自今已往,槁容日益朽,气力日益微。”这种身世之感,在她的一些诗中也有反映。《死别离》即是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中写道:“昔阅生别离,不言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悲戚的氛围,感伤的色彩,浓重地笼罩其上,读来使人不禁心酸。据方孟式说,方维仪的“离忧怨痛之词,草成多焚弃之”。表现伤痛心情的作品,大多随成随弃,留存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她又像许多借助画笔或针绣的女画家(如明代仇珠、邢慈静,清代赵昭等人)一样,以虔诚之心绘制带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教义的观音、罗汉像,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在绘画技法方面,她推崇唐代吴道子、宋代李公麟的白描作品。绘画作品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观音图》、《蕉行罗汉图》外,还有安微省博物馆藏的《罗汉图》、《大力像图》,辽宁抚顺博物馆藏的《罗汉图》等,总共不过十余件。
出身官宦世家
方维仪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方大镇,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姐姐孟式、弟弟孔馏,都博学有文才。方维仪生长在这样—个文化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里,自幼耳漏目染,诗文书画多有涉猎,加上她本人的天资与学力,后来便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婚后守寡仍勤奋撰著成就一生
方维仪17岁时与同里青年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不幸病逝了。次年,她生下一个遗腹女,相继天折。于是,她只好独自回归娘家寡居,守志“清芬阁”。方维仪寡居娘家后,生活境况已不复能与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相比。在复杂的大家庭中,她敬老抚育,善待同辈和仆从,以和谐各方面的关系。尽管所为极难,但在操持家计之暇,她总是坚持诵读经史,苦钻学问,吟诗作文,并以此影响家人。坎坷的人生遭遇,并没有将维仪绊倒。较高层次的文化素养,决定了维仪对生活理想有着更高的追求。她守志于清芬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博览群书,勤奋撰著,走了一条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活道路。
推荐古诗:
池上竹下作、
喜迁莺(晓月堕)、
少年行、
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
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
洞仙歌(输赢成败)、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无年)、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
推荐诗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哀毁瘠立 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 捱风缉缝 指多方钻营,找门路。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熬油费火 指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拔地倚天 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碧海青天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 屏声息气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