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王鏊祠 王鏊祠原名王文恪公祠,位于景德路274号,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为其子中书舍人王延哲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奏建,其地本景德寺废基。历经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 建筑坐北朝南,分头门、过厅、享堂三进,彼此以庭院过渡,两侧连以廊庑,占地约1000平方米。头门面阔五间,进深五界,硬山顶,明间立砷石,设抱框,置金刚腿,做断砌门,额枋挑门簪一对。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七界,硬山顶,明间前后设长窗,次间及稍间砌半墙,置短窗。础石均为青石素覆盆式,明间和次间廊柱、金柱、脊柱皆承以木。 享堂面阔三间15.02米,进深11界13.84米,高7.66米,硬山造。前设轩廊,檐枋下饰挂落,次间和梢间檐柱间安栏杆,廊东西两端粉墙辟砖细贡式门洞。前廊柱间装落地长窗,明间八扇,次间各六扇。各柱均承以覆盆式连磉青石础,明间金柱又于础上加置合盆式石。石础雕饰不统一,有缠枝花卉、莲荷婴戏、萱草双鹤、牡丹莲荷婴戏等,雕饰工细。梁架扁作。廊枋上置斗三升隔架科承。脊桁坐斗,缀山雾云,饰抱梁云,雕刻精细。后檐柱间,明间设长窗八扇,次间砌半墙,各置短窗六扇。 王鏊祠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头门虽已改为清式,过厅和享堂仍为明代遗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现为苏绣艺术博物馆址。
王鏊故居 王鏊故居“惠和堂”位于苏州东山镇陆巷村,现存的“惠和堂”是一处明基清体大型群体厅堂建筑,其占地面积约为五千平方米,共有厅、堂、楼、库、房等一百零四间,建筑面积约二千多平方米。其轩廊制作精细,用料粗壮,大部分为楠木制成;瓦、砖、梁、柱也均有与主人宰相身份相对应的雕绘图案。 王鏊故居“怡老园”位于苏州市学士街内。
推荐古诗: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赤壁、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题李凝幽居、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喜迁莺(晓月堕)、
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推荐诗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八音迭奏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八类乐器轮番演奏。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手起家 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得人心 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
- 不了了之 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 不期然而然 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