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籍贯考证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荀况籍贯考证

荀况籍贯考证

查看荀况全诗

  关于荀况的出生地,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荀况是赵国人,这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战国末期,赵国的疆域纵横两千里,荀子的出生地到底在何处,却是直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的话题。以致于荀子成为历史名人中极少见的只有“国籍”,没有“故籍”、“户籍”。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山西新绛说

  荀子祖籍古苟国。现今新绛县北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春秋时期荀国被晋国所灭。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但因秦、赵、魏之间的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与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传说。

山西安泽说

  学者研究确认了随着历史的演变到战国末期,唯安泽县先称伊氏后称猗氏,属韩国上党郡管辖。《潞州志》、《山西历史地名录》均有铁定的记载。《史记》云:“秦政上党,韩不能救,其守冯亭以上党降赵”。因此荀子故里,只可能是弃韩归赵后的位于山西南部的安泽。

  荀子名况,相传战国时期出生在绛州(荀城)。

河北邯郸说

  这种意见认为以上的两种意见都不可信。《史记》把荀子称“赵人”,而没有称“赵国人”。赵国在战国时期的疆域很大,包括河北、山西大部,还有内蒙、山东、河南的一部分。司马迁是一位十分严谨的史学家,他既然不称荀子为“赵国人”,只称荀子为“赵人”,按照约定俗成的解释,“赵人”只可以解释为邯郸人。因为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只有邯郸才可以称“赵”,其它的地方是不能够称“赵”的。

  详情请参阅著名荀子研究专家刘志轩先生的《荀子籍贯考辨》。

推荐古诗: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杨柳枝(六幺水调家家唱)春雪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答武陵太守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更漏子(水涵空,山照市)满江红·怒发冲冠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

推荐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按名责实  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不成器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 不费吹灰之力  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关痛痒  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