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翻译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中山与燕赵为王翻译

中山与燕赵为王翻译

查看中山与燕赵为王全诗

  中山与燕、赵两国准备称王,齐国封锁关隘,不准中山使者通行,他们声称:“我们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山只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怎么能和我们的名位等同呢?”

  齐国想割让平邑来贿赂燕、赵两国,让它们出兵进攻中山。蓝诸君对此很忧虑。张登对蓝诸君说:“您对齐国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蓝诸君说:“齐国很强大,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与中山名位相等齐国觉得可耻,不惜割让土地贿赂燕、赵两国,让它们出兵进攻中山。燕、赵两国都好背弃盟约,贪求土地,我担心它们不会支持我们。往大说会危及国家,往小说也得废掉王号,怎么能让我不担心呢?”

  张登说:“请让我使燕、赵两国帮助中山君称王,这样此事就会平定下去,您想这么傲吗?”

  蓝诸君说:“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张登说:“观在请您假做齐王,我来说服您,如果可以,就这样做。”

  蓝诸君说:“愿意听一听您是怎样说的。”

  张登说:“大王所以不惜割让土地贿赂燕国、赵国,出兵攻打中山,其实是想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大王一定会说:‘是这样。’那么这样做大王不仅会破费钱财而且会遇到危险。割地贿赂燕、赵两国,这是增强敌人的力量;出兵进攻中山,这是首先挑起战祸。大王做这两件事,在中山寻求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大王如果采用我的方法,土地不用割让,军队不用出动,中山君的王号就可以废掉。齐王一定会问:‘您的方法怎么样啊?”蓝诸君说:“那么您的方法究竟怎么样呢?”

  张登说:“请大王派重要的使者,让他对中山君说:‘寡人所以封锁关隘不让使者通行,是因为中山想同燕、赵两国独自称王,寡人没有从你们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因此封锁关隘。大王假如能抬脚来见寡人,请让寡人也来帮助您。’中山君害怕燕、赵不支持自己,现在大王传话说‘马上帮助中山君称王’,中山君一定会暗中回避燕,赵两国,与大王相见,燕、赵两国听说后,一定会气愤地与中山断交,大王也趁此与中出断交,这样中山就孤立了,孤立无援,王号怎么能不废除呢?用这些话游说齐王,齐王能够听信吗?”

  蓝诸君说:“这样去说齐王就一定能听信,这是废掉王号的办法,用什么方法可以保存王号呢?”

  张登说:“这就是保存王号的办法。齐王用这番话来说中山君,就把这番话转告给燕、赵两国,使它们同齐国不再来往,加深中山同燕、赵两国的交情。燕、赵两国一定会说:‘齐国割让平邑贿赂我们,并不是想废除中山君的王号,只是想离间我们同中山的关系,自己好去亲近中山。’即使割让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也一定不会接受。”

  蓝诸君说:“太好了。”于是派张登去了齐国,张登果然用这番话来游说。中山就转告燕、赵两国,不同齐国来往,燕、赵两国果然一同辅助中山,让中山君称王,事情就这样平定了。

推荐古诗: 谢公亭寄胡饼与杨万州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咏鹅辛夷坞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中秋对月有怀(未卜三生愿)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浣溪沙(天末同云暗四垂)

推荐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鞍马劳困  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首空归  白了头发,空手回来。比喻年纪已老,学无成就。
  • 百里挑一  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
  • 彼倡此和  和:附和;应和。比喻一方倡导,别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