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文章语言灵活畅达,变化多姿,很有特色。同是写鸟,或由鸟名写到惊飞、写到叫声,或由声音再点出鸟名,毫无板滞之感。写噌咳之声,是先闻其声,再写徐而察之后的发现;写窾坎镗鞳之声,先写中流大石“空中而多窍”之状,再写其声,描写角度和顺序都有不同,行文舒卷自如。
推荐古诗:
忆江南、
春思、
乐游原、
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卜算子(风雨送春归)、
春日偶成两首(极目青郊外)、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推荐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半筹不纳 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 兵在其颈 刀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
- 禀性难移 本性难以改变。
-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讳之门 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
-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