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秦观,北宋词坛上的两颗巨星,一为豪放之首,一为婉约之宗。从元丰元年,三十岁的秦观访苏轼于徐州起,到他五十一岁去世,他们交往了二十一年,其间结下了深厚的师友情谊。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记载:“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在老师的眼里,秦观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但是他们都是仕途坎坷,由于不断倍受政敌的打击,屡遭贬谪,甚至被削去官职看管起来,导致他们晚景凄凉,客死他乡,不意造化弄人若此。
元符三年四月,秦观被移诏衡州,苏轼也被获准内迁,这对饱经磨难的师生希望马上见面,共话别情。据《苏诗总案》卷四三载:“四月,得秦观书。”并表示:“若得及见少游,即大幸也。”六月,师生会于康海。不想康海一去,竟成永诀!
相见后,少游拿出《自作挽词》给东坡看。
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
藤束木皮棺, 槁葬路傍陂。家乡在万里, 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 惴惴犹在兹。昔忝柱下史, 通籍黄金闺。
奇祸一朝作, 飘零至於斯。弱孤未堪事, 返骨定何时。
修途缭山海, 岂免从闍维。荼毒复荼毒, 彼苍那得知。
岁冕瘴江急, 鸟兽鸣声悲。空蒙寒雨零, 惨淡阴风吹。
殡宫生苍藓,纸钱挂空枝。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
亦无挽歌者, 空有挽歌辞。
东坡看罢,拍拍少游的背,说道:“某常忧少游未尽此理,今复何言?某亦尝自为志墓文,封付从者,不使过子知也。”看来他们都早已做好了客死他乡的准备。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云:“秦观《淮海集》卷五《自作挽词》设想己死于贬所、后凄凉寂寞之况,情词惨戚,秦瀛撰《淮海年谱》元符三年:“先生在雷州,自作《挽词》,自《序》曰:‘昔鲍照、陶潜皆自作哀词,读余此章,乃知前作之未哀也’。”
此次相会,秦观又赋《江城子》以记之: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师生在落难中相会,却没有一丝相逢的喜悦。相向无言,愁容满面,两鬓苍苍矣。他们或许已经预感到“后会不知何处是”,也许今生无望!所以只有一再劝酒:“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何等的凄凉!
别后两个月的八月二十日,秦观便于藤州光华亭上中暑而卒。《宋史 秦观传》记载:“及死,轼闻之,叹曰:‘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声泪俱下,痛何如哉!
次年,苏轼也在常州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六岁。
推荐古诗: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羸骏、
绝句漫兴九首(熟知茅斋绝低小)、
南陵道中、
柳、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送张五归山、
酬乐天频梦微之、
剔银灯
推荐诗句: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热文成语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闭门投辖 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 弊车羸马 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 补阙拾遗 阙:通“缺”,缺失。拾遗: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
- 补天浴日 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 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 不见天日 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 不可教训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 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