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赏析二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赏析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赏析二

查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全诗

这是作者寓居东鲁时的作品。那时,他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往还,饮酒酣歌,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此诗就记录着诗人当年的一段生活。
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象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说的是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到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访戴故事未必确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胡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之,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绝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不特因为写景入妙。

推荐古诗: 云居寺孤桐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采莲曲凉州词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即事(复楚情何极)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五律(三上北高峰)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

推荐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八字打开  象“八”字那样,撇、捺向两边分开。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却走歪门邪道。也形容门路很宽。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 百端待举  有很多事情等着要兴办。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闭门投辖  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 不可胜数  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 繁文末节  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