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这首诗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鉴赏二】 《山中》这首诗的前两句“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写的是山中所见之景。诗人王勃运用极其朴素,极其简约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将进入视野的万里江山,郁积在胸的千古乡愁收入短短十个字中,使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万里”“长江”此二词意蕴丰厚。首先它描摹了眼前宽广、辽远的图景:一望无际、连绵万里的群山,滚滚东流的江水。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勃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其次它从空间概念上写出了远在他乡、归路迢遥的状况,而“已滞”“将归”则从时间概念上写客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二者相连,编织起绵延阔大的时空背景,其间“悲”“念”二字,即景点染,在以我观物的视角中,抒写诗人王勃的渴望和悲慨。再次,“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字面上也许可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异乡的客子在万里之外思归怀乡。可仔细吟味,百川灌河是自然规律,游子思归又何尝不是人情物理?是眼前之景引逗思乡之情,因景生情;还是思乡之情渗入眼前之景,缘情写景?诗中的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有机融合。并且,在诗歌中作为意象出现的“长江”“万里”,更是能让读者生发无尽的联想,谢眺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杜甫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皆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书写自己长年客居在外的苦恨愁思。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两句,写出了高风送秋、黄叶飘飞之景。这图景既是对一二句所抒之怀的映衬补充,又似有以景喻情之意。萧瑟的秋风,飘零的黄叶,点染出一片浓重的感伤色彩。秋风之萧瑟,黄叶之飘零,恰又可比拟诗人王勃心境之萧瑟,旅况之飘零。同时,将“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粹写景的句子安排在篇末,以景结情,留无限深意于言外,让“境”生于“象”外,实是耐人寻味之 妙笔。再者,“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意境在古诗文中比比皆是,此前可见“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后可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意便是在这种境象的延伸复沓中丰富、升华。
【鉴赏三】 这是写旅愁的诗,大约是王勃被废斥后,客游巴蜀时期所作。诗人王勃面对长江而悲叹自己滞留他乡。江流万里,引起游子思归之念。况且正值秋高风急的傍晚,草木凋零的季节,心中的飘泊之感和岁月蹉跎之悲难以自禁。
推荐古诗:
新安吏、
除夜作、
题李凝幽居、
乐游原、
岁暮归南山、
滕王阁诗、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颐和园词(汉家七叶钟阳九)、
挽刘道一(半壁东南三楚雄)、
贺新郎(人猿相揖别)
推荐诗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跋山涉水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堵皆作 堵:墙;作:兴建。许多房屋同时建造。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管不顾 指对人不照料,也指举动莽撞,不顾别人。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 不着边际 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 八纮同轨 指天下一统。八纮,指八方极远之地。
- 巴巴劫劫 指心情急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