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意境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

查看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推荐古诗: 后游九日登乐游原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送杜十四之江南书扇示门人浣溪沙无题(孩儿立志出乡关)西江月(军叫工农革命)永遇乐(明月如霜)

推荐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年之柄  柄:权柄。形容长久的大权。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拨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 博闻强识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可告人  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 八府巡按  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 百计千方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