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太公世家》记载了姜姓齐国自西周初太公建国起,至公元前379年齐康公身死国灭,总计近千年的历史。
姜姓齐国,是春秋时代我国中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在地理上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自开国以来又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太公时期就“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相齐后,又“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为齐国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政治文化上,既不象鲁国一样死死拘束于彻底的宗法制,又不象秦、楚早期那样“以夷狄自置”。而是顺应“其民阔达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的结合,“因其俗,简其礼”,为政简而不苛,平易近民。所以到齐桓公时,齐国终成为大国争霸斗争中的第一个霸主,一个名符其实的泱泱大国。
自桓公去世,齐国渐趋衰落。一方面由于姜姓公室旧贵族日益腐败,另一方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日益激烈,尤其经过崔杼、庆封之乱,大伤元气,终于被新兴的贵族集团田氏所替代。
本篇在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是取材有法、详略得当。司马迁抓住最能代表齐国历史发展线索的几个时期,清晰地反映了它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前半叶主要介绍了太公时期和桓公时期,中后叶则主要记叙了崔庆之乱与田氏代齐的详尽过程。这几部分作者运用浓墨重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斑烂多姿的历史画面。其余部分则仅仅记其大概,明其脉络,避免冲淡重点部分的思想意义,真正作到了“略小取大,举重明轻”。
本篇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塑造了生动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作者从生活中的历史现实出发,把握历史人物的复杂心理,加以真实再现,使人感到可亲可信。例如对于齐桓公,作者一方面极力写其机智果断,从谏如流,重义守信的明君风度,但也写了他晚年骄傲固执,好大喜功的思想变化。既写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宏伟业绩,也写他好内多宠,以致死后虫出于户的性格弱点,给人留下深深的历史回味。即是反面人物崔杼,作者也写了他两次不杀晏婴的微妙心理,表现出人物的复杂个性。
推荐古诗:
过天门街、
念昔游三首(李白题诗水西寺)、
不第后赋菊、
南涧中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积雨辋川庄作、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推荐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昂霄耸壑 昂:高;壑:峪。高出霄汉,耸立山壑。形容才能杰出,建树宏大功业。也形容志气高昂,胸怀广阔。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备尝艰苦 备:全、尽;尝:经历。受尽了艰难困苦。
- 奔逸绝尘 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安于位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