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战事非常危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1934年4月底,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并继续向前推进。南方战线,国民党投入重兵,向寻乌、安远、重石、清溪、筠门岭等地区进攻,企图打开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夺取瑞金。经过数月的鏖战,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的面积缩小。毛泽东却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被剥夺了兵权,加上身体欠佳,心情十分苦闷。
1931年10月26日,红军解放了会昌,中共粤赣省委、省政府就设在会昌城外五六里处的小镇文武坝。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毛泽东与会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亲率红军,在会昌战斗过。
毛泽东名义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博古仍觉得他碍事,建议他去上海休养。李德则提议他去莫斯科休养。毛泽东当然明白博古和李德的用意,便说:“我不去,我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我身体还可以,就到粤赣省去休息吧!”
1934年4月下旬,经过周恩来同意,毛泽东带了王首道、周月麟和朱开铨3个巡视员,离开瑞金到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两人促膝长谈。毛泽东喟然长叹,说:“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3次开除中委和8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毛泽东在粤赣省的干部的陪同之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毛泽东望着逶迤的山峦,触发了诗兴,写下《清平乐·会昌》一词。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诗人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所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这就是毛泽东!他身处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
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推荐古诗: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
悯农、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秋登兰山寄张五、
送张五归山、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赞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
另一种传说(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
推荐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傲雪欺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来报往 报:通“赴”,迅速。很快地来,很快地去。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
- 白饭青刍 白饭供客,青草喂马。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当人子 表示歉意或感谢的话,意思是罪过,不敢当。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