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评析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五章评析

第五章评析

查看第五章全诗

  这一章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老子仍谈论的是“无为”的道理。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是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

  老子对此问题,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即圣明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不会竭尽。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老子通过这两个比喻要想说明的问题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烦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儒家讲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的意思。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有为,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

  总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传“虚用”,同前两章相连,犹在宣传“无为”,所使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

推荐古诗: 春夜宴席上戏赠裴淄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发潭州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更漏子(柳丝长)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戏题磐石遣悲怀三首别云间(三年羁旅客)戏笔(野菊荒苔各铸钱)

推荐诗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安常习故  习:习惯;故:旧例。安于常规,习惯旧例。形容按照常规和老套办事,守旧而不思变革。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暗绿稀红  犹言绿肥红瘦。形容叶盛花稀的暮春景象。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无一能  什么都不会做。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井离乡  离开家乡到外地。
  • 博而寡要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 博学多闻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负众望  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