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汉族,字而农,号姜斋,生于衡州(今衡阳市雁峰区),明末清初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兼美学家。
他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晚年隐居衡阳市西渡区金兰镇石船山附近,故世称船山先生。
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父亲王朝聘、兄长王介之的教育影响下,少读儒典,关注时局,喜问四方事,凡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考究。14岁,中秀才。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其兄同时考中举人。
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招夫之兄弟往,乃与其兄避匿。
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夫之闻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南下进逼两湖,夫之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监军、湖广巡抚章旷,提出调和南北督军矛盾,并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未被采纳。
顺治五年,与管嗣裘、僧性翰等,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赴肇庆,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连续三次上疏弹劾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等贪赃枉法,结奸误国,几陷大狱。得高一功仗义营救,方免于难。
顺治八年,回原籍,誓不剃发,不容于清朝当局,辗转流徒,四处隐藏,最后定居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先住茱萸塘败叶庐,继筑观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病逝,享年74岁。
推荐古诗: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
洛中访袁拾不遇、
送沈子福之江东、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
水龙吟(燕云十八飞骑)、
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
满庭芳(三十三年)、
少年游(去年相送)
推荐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哀鸿遍地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旄黄钺 比喻有关征战的事。
- 百世不磨 名垂久远,永不磨灭。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不安于位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 不得其所 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
- 不愤不启 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