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生日争议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刘彻生日争议

刘彻生日争议

查看刘彻全诗

  《史记》王太后传云“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而索隐《汉武故事》云“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汉书》王太后传云“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史记》与《汉书》皆以武帝生于景帝即位后而孕于文帝去世前,汉文帝崩于后七年六月己亥(公元前157年7月6日)时武帝在孕期内,六月丁未(公元前157年7月14日)景帝即位,如以七月七日算武帝当生于汉文帝后七年七月七日(公元前157年8月10日)而当年为甲申年;若据《汉武故事》云“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则武帝生于景帝元年乙酉年七月七日(公元前156年7月31日),与《史记》、《汉书》所记“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相差一年,且孕期超过十三个月(公元前157年7月6日文帝去世之前怀孕至公元前156年7月31日武帝出生)非一般正常孕期,所以应以《史记》、《汉书》所记“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为武帝生年依据。

  《史记》汉武帝本纪云“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孝景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以胶东王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汉书》汉武帝纪云“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以《史记》和《汉书》所记武帝当生于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而为周岁,至孝景四年四岁立为胶东王,至孝景七年七岁立为皇太子,孝景十六年十六岁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武帝当生于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而当在三月份或三月前应不出十个月的孕期,《汉武故事》所记日期“乙酉年七月七日”当不可信。根据《史记》、《汉书》王太后传“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武帝应生于汉文帝后七年六月丁未(公元前157年7月14日)景帝即位之日。

  如果以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出生当在三月份或三月之前的春季,如果以汉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出生当在六月份景帝即位之后或六月之后后半年。

推荐古诗: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重赠乐天入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齐天乐(天涯已自愁秋极)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放歌(天地太无情)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推荐诗句: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矮人观场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阿毗地狱  阿毗: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搬石砸脚  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
  • 秉笔直书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辨真伪  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