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轼 朝代:宋朝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最小的儿子苏过游览白水山的佛迹院。我们在温泉里洗澡,水热得很,其源头大概可以煮熟东西吧。沿着山腰向东走,稍微再向北转,有条瀑布高述七八百尺。山中有八九个曲折的地方,每个曲折的地方都被瀑布奔流冲积成为水潭,深的潭用绳子吊着石头垂下去五丈深还不到底。瀑布冲入潭里溅起的水花象雪飞,其声音却象雷响,既使人喜欢又使人害怕。山崖上有几十个大人的脚印,这就是所谓佛迹了。 傍晚回家,倒转身来走,观看野火烧山,火势很大。我们一下子就越过了几个山谷,到了江边,山间的明月已经升起,我们在江中一面划船,一面玩弄着溅起的水花和月影。 回到家,已经二更了,我又和苏过喝起酒来,吃着那余甘煮成的菜。看着自己的身影颇感颓废,再也不能熟睡,便写了这篇文章来给苏过。东坡老人。...查看全部
苏轼尝自评其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又说:“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所不得不止。”仿佛他写文章只是信手拈来,所谓“随物赋形”,自成格局体段。其实这话只说了一半。苏轼《志林》卷一曾记录欧阳修答孙莘老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一段话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就作文而论,“勤读书”,是吸收知识营养和学习写作技巧,“多为之”,则是要求在实践中下苦功。苏轼才高思捷,自不消说;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多读多写勤学苦练的人,这一面却往往被人忽略。试看这篇小小游记,大约是没有起草就写成的。可是从文章结构上讲,仿佛几经斟酌锤炼而成。可见有了渊博学问和写作基本功,才谈得上“行”、“止”自如。而控驭文字的能力并非全靠天才禀赋也。...查看全部
推荐古诗: 寻隐者不遇、送李侍郎赴常州、赠刘司户蕡、望江南(多少泪)、梧桐影(明月斜)、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送别、早朝、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点绛唇(红杏飘香)
推荐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推荐游戏: 【愿斩单于首】的下一句是什么、【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的下一句是什么、【子胥既弃吴江上】的下一句是什么、【[2] 长望杳难见】的下一句是什么、【清风生虚空】的下一句是什么、 【慎勿学哥舒】的上一句是什么、【拦街争唱《白铜鞮》】的上一句是什么、【听君歌】的上一句是什么、【一饷愁消直万金】的上一句是什么、【草绿裙腰一道斜】的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