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带有节日的氛围。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在清明前七天至清明后三天之内。由于这期间又有寒食节,故两个节日的活动就同时进行。宋吕希哲《岁时杂记》云:“清明节在寒食第二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除了扫墓外,还有游春、踏青、插柳、荡秋千等。温庭筠这首《清明日》就是写人们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
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没有一首能够超过它。
推荐古诗: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岁暮归南山、
采莲曲、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挽刘道一(半壁东南三楚雄)、
岛(你在雾海中航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
秋也、
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
残丝曲(垂杨叶老莺哺儿)
推荐诗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案牍劳形 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端待举 有很多事情等着要兴办。
- 百家争鸣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 搏牛之虻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 补阙灯檠 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