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例证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武骑士例证

武骑士例证

查看武骑士全诗

  我国的骑兵,早在春秋战国之交即己出现。而中原地区最早组建骑兵,则开始于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

  赵国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之一。公元前 403 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赵国由此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三家分晋之后,赵国占据了原晋国北部疆土,在北面、东北面与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以及燕国相邻;东面与中山国、齐国相接,南面。西南面与卫、韩、魏、秦诸国交界。周显王四十四年(前 325 年),式灵王继承赵国王位,当时诸侯各国逐鹿中原,进行剧烈的兼并战争:在强国环伺的环境下,赵国屡遭欺凌,北方、东北方的少数民族,身着短衣、长裤,腰束皮带,脚蹬皮靴,善于骑马射箭,行动灵活,进退神速,也时常纵马南下,骚扰赵境,给赵国北部边境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赵武灵王感到,要使赵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不被消灭并日益强盛起来,就必须进行军事改革,以提高国防力量。

  经过长时问的思考,赵武灵王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因为当时赵国官兵的衣服为传统的中原风格,为宽领口、肥腰、大下摆,袖子长又宽的所谓宽袍大袖,而且盔甲笨重,结扎繁琐。这种装束就是平时行动也很不方便,更别说上下战马,拼搏于战场了。同时,赵国人打仗用的战车,只适宜于平坦地形,遇到崎岖地形就无能为力了。而胡人穿的是窄袖短衣,打仗时骑马射箭,十分轻快敏捷。因此,赵武灵王决心向胡人学习,实行“胡服骑射”,即改穿胡人的服装,采用骑兵作战的方式。赵武灵王冲破各种阻力,下令全国战车第五十八 245 改穿胡服,他以身作则,率先穿起胡服,这样老百姓也都很快改着了胡服。

  在胡服的基础上,赵武灵王广泛招募骑射之士和训练现有的士兵掌握骑射之术,并专设了“骑邑”,作为讥练骑兵的基地。经过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年,就组建起了一支人数众多、兵力强盛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取代了过去的车兵,成为赵军的主力。赵武灵王依靠这支骑兵,很快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不但击败了过去时常骚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大破林胡和楼烦等少数民族,向北方开疆拓土上千里。到赵武灵王去世时,赵国一跃为七雄中的强国之一,在战国后期一度成为与秦抗衡的军事强国。

  “胡服骑射”标志着汉族历史上第一支独立的、庞大的骑兵部队的诞生。这是继步卒勃兴取代车兵甲士的传统主导地位后,在春秋战国军事史上发生的第二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由于轻装骑兵速度迅捷、运动灵活、攻击性强、特别适宜于在内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区作战等优点,于是被其他诸侯国纷纷仿效,大规模地组建骑兵,从而使骑兵成为整个封建时代的重要兵种之一。

推荐古诗: 寄远风雨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岁暮归南山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渭川田家酬乐天频梦微之六年春遣怀八首(伴客销愁长日饮)杂感(侧身天地苦拘孪)

推荐诗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把玩无厌  拿着赏玩,不觉厌倦。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备尝辛苦  备:尽、全。尝:经历。受尽了艰难困苦。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闭目塞听  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 不啻天渊  不啻:无异于。渊:深潭。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别极大。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